地熱供暖前景巨大-我國地熱能供暖空間廣闊
未知
2022-01-23 07:16:13
0次
地熱供暖發展潛力巨大,我國地熱能供暖市場廣闊!
根據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前年調查結果顯示,分類型來看全國336個地級以上城市淺層地熱能年可開采資源量折合7億噸標準煤,其主要分布在東北地區南部、華北地區、江淮流域、四川盆地和西北地區東部。
我國大陸水熱型地熱能年可采資源量折合18.65億噸標準煤(回灌情景下)。其中,中低溫水熱型地熱能資源占比達95%以上,主要分布在華北、松遼、蘇北、江漢、鄂爾多斯、四川等平原(盆地)以及東南沿海、膠東半島和遼東半島等山地丘陵地區,可用于供暖、工業干燥、旅游、康養和種植養殖等;高溫水熱型地熱能資源主要分布于西藏南部、云南西部、四川西部和臺灣省,西南地區高溫水熱型地熱能年可采資源量折合1800萬噸標準煤,發電潛力7120兆瓦,地熱能資源的梯級高效開發利用可滿足四川西部、西藏南部少數民旅地區約50%人口的用電和供暖需求。
而我國干熱巖資源主要分布在西藏,其次為云南、廣東、福建等東南沿海地區。鑒于干熱巖型地熱能勘查開發難度和技術發展趨勢,埋深在5500m以淺的干熱巖型地熱能將是未來15-30年中國地熱能勘查開發研究的重點領域。
我國地熱能資源豐富,但資源探明率和利用程度較低,開發利用潛力很大。據統計,中國大陸336個主要城市淺層地熱能年可采資源量折合7億噸標準煤,可實現供暖(制冷)建筑面積320億平方米;大陸水熱型地熱能年可采資源量折合18.65億噸標準煤;埋深3000-10000m干熱巖型地熱能基礎資源量約為2.5×1025J(折合856萬億噸標準煤),其中埋深在5500m以淺的基礎資源量約為3.1×1024J(折合106萬億噸標準煤)
地熱能的直接利用成效顯著:
1、地熱能應用領域廣泛
地熱能利用分為地熱發電和地熱直接利用兩種途徑。其中直接地熱應用主要是用于地熱供暖、地熱工業、地熱農業以及地熱醫療等領域。公眾號:供熱供暖。近年來,我國地熱能的開發利用發展加快,成效顯著。在地熱能直接利用方面,我國已經取得較好成績;在地熱發電方面,發電技術成熟度和經濟性有待提高。
2、地熱能直接利用情況較好,地源熱泵裝機容量居世界第一
根據《中國地熱能發展報告(2018)》數據顯示,我國是全球最大的地熱能直接利用國,截至2017年底,我國地源熱泵裝機容量達2萬兆瓦,位居世界第一;淺層地熱能利用方面,2019年,我國淺層地熱能建筑供暖(制冷)建筑面積達8.41億平方米;水熱型地熱能利用方面,截至2018年底,全國水熱型地熱能供暖建筑面積超過1.65億平方米,其中山東、河北、河南增長較快。
地熱資源開發利用前景巨大
我國地熱資源開發利用的起點在北方地區,目前重點仍在北方地區。南方夏熱冬冷地區對于地熱的探索起步晚于北方,近年來在各地政府指導推動下也已有成功實踐。截至目前,長江中下游流域的城市,深層、淺層地熱能、地表水系發達,伴隨著夏熱冬冷地區地熱能利用的逐步推進,一批多元化的示范工程已涌現。
如《湖北省可再生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就提出,要開發地熱能,在全省范圍內建成470座地熱分布或集中制冷供熱站,服務建筑面積約1億平方米。
安徽省也提出在“十三五”時期要在資源條件優越和建筑用能需求旺盛的地區推廣淺層地熱能供暖制冷,探索開展中深層地熱能高效梯級利用。目標是到2020年,安徽省淺層地熱能供暖制冷面積達到4800萬平方米。其中合肥濱湖新區核心區區域能源項目就采用了以地源熱泵為主、其他清潔能源為輔的多能互補能源利用方式,一期項目已于2019年4月正式投產。
我國地熱發展仍然面臨的問題和阻礙:
從各種渠道和行業人士的反饋意見上獲悉,目前地熱市場體量還不夠大,并沒有引起國家相關部門的足夠重視,相應行業獲得的投資優惠政策就少,從而制約了技術進一步發展,導致地熱開發成本居高難下,從而形成惡性循環。地熱能開發利用涉及發改、自然資源、住房和城鄉建設、環境保護等眾多政府管理監督部門,目前還沒有建立起明確的分工協調、有效聯動的工作機制。從而導致‘十三五’規劃在實際執行層面難以有效落地,各地也是如此。
不少業內專家建議,國家應比照北方地區清潔供暖的相關政策,給予夏熱冬冷地區地熱能利用項目相應的財政資金支持,并在財政、土地、價格、金融、稅收、科研、電力等方面制定相應的支持政策。從地熱本身的優點和其他能源無法比擬的優勢上看,我國地熱供暖制冷等能源利用前景巨大,無論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都有著巨大的發展空間!來自公眾號:供熱供暖,作者:淄特環保
該文章所屬專題:地熱供暖
相關內容